北京马豆腐哪里好吃?
这个马豆腐啊,得分开说,北京城里和通州。 通州的马豆腐是通州著名老字号“马记豆腐脑”推出的特色早点。店铺就在通州西大街上,店不大,挺难找的,不过如果看到了“马记豆腐脑”这五个字,那就对了。
我喜欢吃他们家的咸菜和马豆腐,咸菜是用酱做的,味道特别好。马豆腐是用鸡蛋、木耳、韭菜做馅儿,包成饺子一样的小包子,放在鸡汤碗里,撒少许葱花,再浇一勺酱油,一碗色香味俱全的马豆腐就出来了。
现在想想,马豆腐应该算是荤食,因为里面有肉馅。但是那时候十块钱一斤的肉买回来切成丁,跟豆腐一起拌,吃起来却是素而不淡,一点儿油腻的感觉也没有。用鸡汤煮豆腐,是我小时候最常见的吃法之一,其实用炖肉的汤来煮毛豆或者黄豆也是一样的道理。所以,马豆腐真的是很好吃!
后来,我们搬到通州另一头去住,离马记远了,就不经常去了。前几年回去,发现马府已经变成了私人住所。真有点怅然若失的感觉。 再说北京的马豆腐,就是老北京炸酱面里的那一块了。要说这马豆腐的起源,还得从光绪年间说起。据说那时的北京,穷人多,富人家也有饭桌上摆不出几道菜的时候,于是有人琢磨出来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——把猪肉剁碎,拌上淀粉,用热油炸酥,就变成了一块块金黄色的酥盒。里面可以填入各种菜,当时最常见的是豆芽菜;用葱花、姜末爆香后,倒进凉肉、豆芽菜等,再加少量生抽、花椒、大料等,慢慢煮,就能做成一碗香喷喷的杂烩了。
后来有人嫌这种杂烩太费工夫,于是就简化了工序,在炸好酥盒以后,直接用酱炒。这样做出来的饼子,表面酥脆,里面粉嫩,嚼起来香咸适中,别有风味。慢慢地,这种方式制作的炸酱面流行开来,并成为老字号“天兴居”的头号招牌。
“天兴居”的店面很大,我从小就在隔壁大院里玩,因此时常看见有人在门口买烙糕(有点像发糕)、酱豆腐、辣椒油之类。但是从来没见过在那儿吃炸酱面。听说那面做得极快,而且很讲究现吃现做,绝不隔夜。 我是在八十年代中期来到北京的,记得刚来的第二年,跟邻居大妈一起去买菜的路上,看到马路旁一个推车卖炸酱面的,上面支一口锅,锅里热气腾腾,旁边一个小炭炉子上放着砂锅,砂锅里也咕嘟着开水。那个面真是新鲜做出来的,刚刚擀好,还泛着白色的面光。我们一人要了一碗,面端上来,果然是黄澄澄的,透着股喜庆劲儿。
后来,我在北京各个地方都吃过炸酱面。四九城的饭馆子和早点摊儿,但凡卖老北京炸酱面的,味道都差不离。只有少部分的馆子能做好。至于那些招牌花里胡哨,打着“正宗”旗号的餐馆,我吃着总觉得味道怪怪的,绝不是我记忆中的那味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