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玉米怎么炒好吃?
“玉”是玉米的别称,玉米在古时叫“玉蜀黍”,这个名字的来源还有一个故事:相传明朝末年,锦州府(今辽宁锦州市)南三十里处有一座山,山上有一眼金井,乡民们常常到这儿挑水浇地,发现这水特别甘甜,后来才发现地下水中有金黄色的小颗粒,这些颗粒就是玉蜀黍的种子。因为此种子的颜色像金子一样,所以人们把这种农作物叫作玉蜀黍。由于“玉”字被误认为“谷子”,于是又有了“棒子”“包谷”等别名。 到了现代,随着网络用语的流行和电子技术的普及,“包谷”又有了新的名字——“玉米”。
不过,尽管现在“玉米”名闻遐迩,但事实上它并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原产作物,而是起源于中美洲的热带沙漠地区。目前国际上的玉米种类大约有1000多种,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、北美洲等地,而我国目前在种植的玉米,几乎都是国外引入的品种。 那玉米是怎么来到中国并在民间广为传播的呢?这还要从明朝中期开始说起……
明嘉靖年间,东北部的女真部族兴起,明王朝为了防御女真的入侵,在辽东一带修筑了边墙和墩台,派兵驻守,史称“辽东边墙”。《盛京通志》中记载:“边墙高二丈四尺,底宽二丈,顶宽一丈六尺,基厚三丈五尺。”明廷还在辽宁沿海设置巡盐司堡七十四座,以防倭寇侵扰。 万历二十三年(公元1595年),一场特大霜灾席卷了中国北方,河北、山西及山东的部分地区颗粒无收。万历皇帝下令让辽东巡抚李崇仁在开原、铁岭一带购买粮草,并命他组织当地百姓移居到辽西的松岭去开垦耕作以供俸米。 李崇仁领命后,在开原和铁岭一带招募流民五千余人,组织他们前往松岭附近定居,并在那里从事垦种。同时,他还组织工匠在松岭周围建起城池,修筑堡垒,挖沟开渠,引水灌田,使荒无人烟的松岭逐渐有了炊烟。 此后多年,李崇仁又不断从关内引进马铃薯、辣椒、烟草、玉米等作物进行试种。据记载,他引入的玉米是在明万历四十三年(公元1615年)由西班牙传教士带来的,最初只在奉天(今沈阳)附近的官庄种植,后逐步推广到华北各地。
到了清代中后期,玉米已成为北方农民的主要粮食之一,并由此进入普通人的饮食世界。如康熙年间吴梅鼎所作《煮饼赋》中所云:“众口咸宜,不寒不热;甘香盈口,脆软适口;膏粱不满,纤巧何殊;入胃不难消,生风自有益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