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安油泼面哪家好吃?
陕西八大碗之一,臊子面,又称薄条,有“细长、柔韧、煎消”的特点;做法是将面粉和成软硬适中的面团,擀成片再切成条即成。吃时,将面条煮至半熟捞出放入汤锅中,再加入适量鸡汤或骨汤煮二三分钟捞入碗中,撒上以葱花、香菜末、盐、味精、辣椒面、花椒粉、蒜泥等调好的臊子即可食用。 陕西八大绝食之首,biang biang面,因为书写笔画复杂而闻名,在《中华美食百科全书》中是这样介绍它的:
biang(一声) biang(二声) 是陕西关中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特制面条,因制作过程中,面条与案板及擀面杖碰撞,会发出“biang-biang"的声音而得名。 “biang”字是一个合字,篆书“川”字形,上下部分分别是人的头、身、脚。中间一横代表土地,底部分两折表示黄河两岸山高水低。全字的笔画多达56划,因此也有说法称biang biang面的名字来源于这字的复杂笔画数。 biang biang面的特点是宽、厚、有弹性,吃起来格外有味。 关于biangbiang面的历史一直众说纷纭,不过普遍认同的最早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的周懿王时期,相传当时周朝军队经常在外征战,当地人民为了不让战士饿着肚子上前线,就发明了这种方便制作的速食食品——类似今天的大烩菜的做法。
至于为什么这种大烩菜会在陕西流行起来并发扬光大,据说是和明末李自成的起义有关,当时的陕西发生饥荒,人们纷纷逃往外地求生,路上因为携带的食物不够便只能摘野菜充饥,久而久之,人们发现这些野菜配着烩菜一起吃味道还不错,而且方便制作又省时间,所以就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食物种类。 而后来,这种食物被当地人命名为biang biang面,寓意的是人们甩开膀子大干一场的时代精神! 当然,还有一种比较通俗的说法是,biang这个字原本就是用来形容面条在擀制和面的时候,发出的biang biang的声音….
陕西九大怪之一的“面条像裤带”—饸饹,据说是在汉代时期由山西传入陕西境内的一种面食,因为当地缺乏荞麦,所以用小麦作为主要原料改良后制成。制作方法基本是用木质的工具把和好的面团压进沸水中煮熟而成, 因为形状酷似古代用腰带系住的裤子而得名,也叫“河漏”,是陕西地区最普及的面食之一。
陕西八大名小吃之二—浆水面。 用酸浆水发酵制作而成的,其中酸浆水的制造过程是先将酵面和清水拌成糊状,倒入缸内,盖严密封,让其自然发酵,待其产生酸味后即成酸浆。然后将清洗干净的蔬菜放入锅中,加入适量高汤烧煮入味,盛入碗中,最后将发酵过的酸浆水倒入锅中烧开,淋浇于碗中菜肴之上即可完成食用。 浆水面具有清热解暑、开胃醒脾的好处,夏天吃尤其能解去暑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