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菇炖鸭子好吃?
“冬虫夏草”并非“冬虫草”,也不是“雪上一枝蒿”。 它的学名叫做“冬虫夏草菌”(Cordyceps sinensis),俗称“夏草”或“夏草菌”. 这种虫子属于“担子菌门”,和我们的日常主食——大米,属于近亲; 而它寄生的“宿主”——昆虫,则属于“节肢动物门”,和蜘蛛、蜈蚣等昆虫属于近亲。 所以从生物分类上来看,这的确是“虫”与“草”的组合。 但大家平时说的“冬虫夏草”可没那么简单,在我国,人们常用的冬虫夏草,实际上是野生菌物和野生昆虫互相协作的产物。 在海拔38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,每年冬季来临,当气温下降至0℃左右时,一种叫作“蝙蝠蛾”的昆虫进入了幼虫期。 在虫体外面,有一层透明的蛹壳保护着里面的幼虫。 这时的幼虫尽管没有食物来源,但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储备来维持生命,直到第二年春季。
到了4月中前,随着气温逐渐上升,“蝙蝠蛾”的蛹壳开始融化。 其中的幼虫蠕动到地面后,身体的外围会长出一层薄薄的绒毛,作为新个体的第一个防御手段。 与此同时,微生物也开始侵入到虫体的内部进行繁殖,为幼虫提供早期营养。 当幼虫找到合适的寄主植物后,就钻入到里面,用口腔里的消化酶分解树皮中的纤维素,慢慢地摄取营养。 而微生物也在不断地进化,很多细菌都演化出了抵抗幼虫分泌物的抗药机制。 进入6月份后,如果环境适宜,微生物可以在幼虫体内快速生长,并产生大量抗生素。
同时,幼虫体内的细胞也会产生免疫反应,生成抗体,从而杀死或者赶跑入侵的细菌,保证自身安全。 经过一个月的发育,到了7月份,幼虫体内含有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,可以抵抗病菌的侵袭,同时也达到了成虫阶段,开始脱去外皮,长出翅膀,由幼虫变为成虫。 但是,如果外界条件不适合,例如干旱、低温,或者寄生虫、鸟类等天敌较多,那么幼虫就会提前老化死亡,使得微生物没有充足的原料来进行生长繁殖。 这样,微生物的抗性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。
当然,如果一切顺利,微生物会持续生长,直至幼虫死去。在这期间,如果碰到其他生物的袭击时,微生物还会释放毒素,威胁其他动物的安全。 所以你看,并不是每一种能吃的“冬虫夏草”都是大小均匀的,有些很胖,而有的却很瘦,这就是微生物寄生时间长短的缘故。 一般来讲,夏天采挖的“冬虫夏草”,体内微生物的数量最多,营养价值也最好。而在冬季采挖的“冬虫夏”,由于虫体在寒冷中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代谢,所以蛋白质含量最高,但所含的脂肪以及维生素含量相对低一些(不过,经过高温蒸煮后的“冬虫草”,蛋白质和脂肪的损失率都很高,达到50%以上,高温蒸煮并不是好的选择)。 所以,就口感而言,当然是肥厚的“冬虫夏草”更好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