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椒有什么作用?
“椒”和“花”,作为姓氏的时候,是两种不同的植物——这是我在《中华本草》里找到的答案。[1] 这两种植物的区别,主要在于种子是否开裂,也就是“椒目”是不是开裂的,如果“椒目”不开裂,就是花椒;如果“椒目”能开裂,那就是蜀葵。
不过,现在人们说的“花椒”,除了指蜀葵的种子以外,还常常把它的果皮也叫作花椒。那这种叫法是怎么来的呢? 我搜到了几个解释,给大家参考一下: “花椒”的称呼可能来源于四川话。因为“椒”字的读音在普通话里常作阳平(第二声),而在许多南方方言里都是去声(第四声)。所以一个名字,在读音上是阳平和去声的交替。而很多食物,例如辣椒、胡椒等,都有这个特点。因此有人推断:“花椒”这个词是四川人从方言里带到普通话里的。[2][3]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:把“花椒”称为“椒”字是从明代开始的。这是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制定了一套给大臣们赏赐宫中杂物的制度——“椒酒”、“椒茶”之类的。这些赏赐品主要是由花椒和茶叶组成的。
后来这套制度传到民间去了。于是人们用“椒”字来代称各种香料了。当然,这里面的“椒”,是指蜀葵花的花蕊。[4] 还有人认为:宋朝时,川蜀之地盛产花草,人们用它们的汁液来染色。其中用花椒榨出的油,可染红紫色;蜀葵花汁可以染绿;茜草的根可染出深红色……后来,人们就用这些颜色的名称来给纺织品命名了。比如蜀葵花色就叫“蜀葵红”;用芙蓉花汁染成的布料,则叫做“芙蓉锦”等等。那么,“椒”字指的就是这种染料的色素了。[5] 以上三种说法,都指向同一个结论:人们习惯上把蜀葵花和它果实的果皮,都称作“花椒”。